2012年10月9日

122/365 政商關係

2012/10/9 Phoenix Office, DC

針對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報告,華為是主要的被指控對象,因此公司聲明稿到發言人態度都非常激烈,甚至9月13日聽證會前夕還在公司網站發文,指稱美國國會的打壓行為是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再現。相較之下,中興雖然被指控產品中有後門,疑似產品被用來從事間諜活動,但中興認為厚達52頁的報告中"自己只佔8頁",其實並非此次爭議中的主角,因此回應時的態度也相對低調。

今天中興的全球發言人戴澍到棚裡接受專訪,公司回應定調在"失望",認為當時中興非常主動積極配合情報委員會調查,但情報委員會仍急著做出報告結論,顯然是另有目的。戴澍說當時委員會洋洋灑灑拋出80個問題,卻只給中興3周的時間蒐集資料回答,調查委員也只去過公司總部3次,根本沒有深刻了解過中興的運作。

他說當時為了釐清委員會對於國家安全的疑慮,中興也提出可信賴的交付模型(Trusted Delivery Model),也就是透過美國官方認證的獨立第三方實驗室,檢驗所有中興輸美的軟硬件產品,卻沒有被委員會接受。針對公司高層有黨委的疑慮,戴澍也說這根本是中國官方的規定,包括通用和惠普等外資企業,也都要有黨委組成的committee來監督,但是在老外眼中卻變成多神秘的事情。言下之意,情報委員會根本已經預設結論,完全聽不進公司的解釋。

大選前夕,從總統到國會都以打壓中國為手段來爭取選票,是不爭的事實。但有人說,如果美國總可以輕易用"國家安全"來抵制中方背景的企業,那這些企業在美國應該何去何從? 其實跨國企業最艱難之處,就是必須應對每個國家不同程度的保護主義。如同許多外商從中國鎩羽而歸,除了文化差異,中國在某些行業明著打壓外企以扶植本國企業,能否成功應付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也成了外企的生存關鍵。有骨氣如Google,可以大聲喊要退出中國市場,但其實根本還摸摸鼻子留著大筆研發及銷售人才在中國,想走也走不了。

而這樣的問題,也絕對不只存在於中美之間。在商學院時學到一個有趣的課題,就是商業本身很簡單,收入-支出=利潤,只要之中的因素自己能控制,賺錢根本不是難事。反而像政治環境這些不可抗力因素才最惱人,因為這些你根本加加減減算不出來,卻又影響企業甚鉅。

人家總說政商關係,政治和商業最有趣的關係就像天平兩端,對立卻又離不開對方,矛盾綜合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