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

466/365 美聯儲9月放榜!

2013/9/18 Federal Reserve Building, DC

每次等待伯南克的記者會,就像等待大學聯考放榜一樣緊張。儘管知道只是一條1分半新聞的分量,但美聯儲的每次決定,都是全世界關注的大事,Taper不Taper,要Taper多少,我也總是和全世界一起屏息以待。

一直以來我就認為美聯儲不會在這次會議後有動作。伯南克6月才開始談可能時間表,7月中在國會聽證時,都還覺得談9月就要削減購債規模是為時過早,之後出爐的經濟數據一直是好壞參半,美聯儲的褐皮書也沒顯示經濟有好轉到哪裡去,讓我實在找不到美聯儲這次就要動作的理由。

但是越來越多的報導都說9月就會行動,規模大概是100-150億美元之間,讓我漸漸開始相信,或許9月先小規模的開啟削減購債步伐,是一個合理的First Move,尤其在市場預期越來越強烈的時候,或許美聯儲也會順勢而為。雖然華爾街日報和彭博社等媒體做出來的預測,都只有"超過半數"也就是約6成的專家認為9月會行動,這其實也代表了有快一半的專家認為,9月不會行動,讓我在報導的時候也相當小心謹慎,強調是"較多數"專家的看法。

加上我訪問的智庫專家都沒有斷言是9月,他們反倒都口徑一致表示,是9月還是12月根本差別不大,因為美聯儲只是要少買一點債,也沒有要拋售手上債卷,市場不但還是維持高度貨幣寬鬆,距離"緊縮政策"更還遠得很。

事實證明美聯儲在本次會議後,還是決定維持850億美元的月購債總額。伯南克想傳達的訊息一直都很清楚一致,就是"退出量寬沒有預設路線,一切都看經濟數據做決定",這次為何沒有行動? 伯南克也清楚解釋,儘管實施購債措施一年以來,經濟和就業市場都有所改善,但勞動參與率和實質薪資不如預期,加上自動減赤機制與華盛頓債務上限等財政之爭,可能對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讓美聯儲在確定經濟是可持續性復甦之前,都還是會維持目前的寬鬆力道。

偏偏記者會後,還是有人解讀是美聯儲說話不算話。其實我認為這一切不只是美聯儲的溝通問題,還有媒體每每的放大解讀,以及有人藉由操作市場預期來獲利,這些都不在美聯儲的可控範圍。

我密切追蹤伯南克的發言,覺得一直以來他都是在傳遞相同的訊息,但媒體為了有新聞點寫,總是會放大解讀他的某些言論,然後轉載再轉載,似乎就成了既定事實。例如他5月在國會講"如果經濟可持續性改善","in the next few meetings"會開始削減購債,結果大家都忽略"如果",直接變成"接下來幾次會議會開始削減購債",然後全球股匯市從那時開始,就大起大落沒停過。6月的記者會他也說,"如果經濟可持續性改善",今年稍晚會開始行動,到明年終結束購債,結果大家又忽略如果,直接變成勾勒出退市路線圖,甚至馬上就開始喊9月就要退市,然後資金大舉撤出新興市場,呈現出全球流動性從此以後要大逆轉的態勢。

這個過程讓我感受到,如果你想當精準的美聯儲分析師,把伯南克講話一字一句都分析透徹,是最基本的功夫,也絕對不會有如此牛頭不對馬嘴的感受,可惜一般人沒有那麼多資源,唯一的訊息來源只有媒體,結果在媒體要炒作,有心人士要獲利的情況下,還可能成為訊息最末端的待宰羔羊。

所以今天還有媒體質疑伯南克是在給市場Confusing的訊息,伯南克也反駁得很漂亮說,我們已經盡可能的跟市場溝通,但"We can't let market expectations dictate our policy actions. Our policy actions have to be determined by our best assessment of what's the use for the economy",把焦點又轉回"經濟數據至上",大有"我們不照市場預期辦事,你如果硬是要錯誤預測和解讀,我也沒辦法"的姿態,痛快的給了一記回馬槍。

我認為今天的記者會,對於量寬政策的延續具有關鍵作用,因為經過這段期間美聯儲政策和市場預期的大拔河,相信市場已經漸漸開始明白,開放式量寬措施就是這麼彈性,然後最好的預期就是"不要預期"。可惜伯南克在明年1月就要卸任,不然他經歷這麼費力的一大段溝通過程,一定可以漸漸看到成果。

還有觀察伯南克幾次的言論,他都提到要有"sustainable improvement"才會動作,所以我想美聯儲在削減購債規模的步伐上,可能不會如這次市場預期般的採用"小試水溫"的手法,而是在經濟就業有明顯改善時,才會一次採取大動作。而這幾個月全球市場的大起大落,更印證了現在全球經濟過度依賴量寬政策來復甦,只要一點風吹草動,就會造成驚濤駭浪。

今天的聲明和記者會,也特別強調華盛頓黨爭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是美聯儲決定按兵不動的主因之一。今天另一條新聞剛好是做共和黨決定冒著讓政府關門的風險,來抵制奧巴馬健保,或許一般人不太容易感受到這種政治鬥爭究竟與我何干,但也就是因為美國的財政政策沒有辦法完善的發揮作用,才讓貨幣政策被扭曲成為救經濟的唯一解藥,然後全球市場都必須共同承擔,貨幣過度寬鬆後仍不可預知的後果。

最後,照片最後方角落就是我今天記者會坐的位置。聽說座位是按照你參與記者會頻率來安排的,前面兩排坐的都是WSJ. FT這種大牌財經媒體,然後每次主持人把前面兩排叫完,1個小時的記者會就準時結束,像我們這種初生之犢,最後都只有坐最後一排旁聽的份。

希望有生之年能有機會往前移一兩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