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4日

398/365 S&ED Part 6

2013/7/12 Cato Institute, DC

對話結束隔天,楊潔篪上午去見了美國防部長哈格爾,汪洋則會見了美國商務部長普里茨克和貿易代表弗羅曼,並前往國會跟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里德和重量級參議員麥凱恩等人會晤。

汪洋不改幽默本性,前一場跟美國商貿閣員說,"中國人俗話說,跟大內高手打交道,有助於提升自己的水平,所以我們希望跟你們打交道"。後一場看到超級排華的麥凱恩,還跟他說,"我早就認識你! 之前你選總統時,我就常在中國電視上看到你!"結果麥凱恩回說,"可惜你不是美國公民,不然我可能就多一票了",讓汪洋馬上回說,"我肯定投你!",然後雙方大笑成一團。真是佩服汪洋這種不拘小節的哈啦功夫,一下子就拉近了跟老美的距離。

這次中美對話的最大成果,就是即將啟動雙邊投資協定的實質性談判,去訪了美國智庫的中美貿易政策專家伊肯森,也很好奇專家怎麼看這次的對話成果?

伊肯森認為,儘管他認為這個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BIT),是讓企業能以訴訟手段對抗不平等待遇,但中美達成共識要啟動實質性談判,協助企業降低投資風險,仍有助於建立企業信心,鼓勵相互投資,加上美國在各種區域和多邊貿易談判中,例如TPP和TTIP都排除了中國,因此能在特定領域中展現願意與中國合作的意願,也是美國能向中國展現誠意,表達沒有要在多邊談判中排除甚至圍堵中國的意思。

伊肯森也認為,其實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本來就是個政治場域,所以外界不應期待有太多實質成果,這次也和前四輪相同,美國說中方承諾要怎樣,中國說美方承諾要怎樣,雙方更多時間都是各自表述,但目的其實就是要讓各自人民知道,政府有在努力解決問題,而雙方也能藉此聚焦各自關切的議題,展現會繼續努力解決分歧的決心。

而與前四輪不同的是,這次是中美領導層換屆後的首次高層會晤,因此伊肯森認為,雙方能夠面對面溝通交流,以坦率的方式討論各自關切的議題,對於促進相互理解及中美的未來合作都是必要的一步。

有趣的是,每次碰到席奧會或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這種政治大拜拜,政治的專家都會說有多重要意義有多深遠,經濟的專家則都會說沒啥進展我們想看的是實質成果,然後我每次幾乎都是負責經濟部分,做出來的新聞無法吹捧不說,好像大部分都是唱衰然後用來平衡報導的一樣。

就像這天其實伊肯森並沒有給這次對話太多肯定,但我還是試圖從正面角度提問,希望得到他更多想法,畢竟就像他說的,這種政治場域本來就不是用看實質內容的,但政治互動本來就具有其政治意義,見面三分情,雙方多溝通多交流,也絕對能拉近彼此間距離,有助於管控分歧並促進未來合作。

同事平常是負責國務院的戰略面,我們一戰略一經濟,討論總能激發有趣思維。她說政治是虛的,怎麼問都可以,但經濟是虛虛實實,所以發問時都得了解實際的東西,才敢發問。來到華府也才慢慢體認到,政治看形式,經濟重內容,在面對這種大型政經場合時,就必須綜合分析,就像智庫專家拉迪說的,這次對話不只要看內容,雙方的互動和對話氣氛,也都應該是關注焦點。

所以同事在美方記者會上,儘管是因為對經濟面不甚了解,所以問雅各布盧的是他對中國新領導層的感受,但做出來的新聞反而更為平易近人,也不至於只側重單一議題。這更提醒了我,在進行分析時不可偏廢,永遠都要從政治和經濟兩個層面綜合探討,才能挖掘出這類活動的最重要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